来你的城市 · 在重庆住几天,就能理解什么是「立体城市」

知乎日报 Ethan Li 186℃ 评论

来你的城市 · 在重庆住几天,就能理解什么是「立体城市」

图片: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为什么「去重庆住几天」就能理解立体城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知乎用户,乂安。

重庆是一座三维的城市,盖因其以丘陵为主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

其实世界上主要依山而建的城市都有惊人的城规作品,比如香港几百米的长扶梯,还有《摩托车日记》上看到的智利的瓦尔帕莱索的一些建筑。

重庆的市中心是渝中半岛,由于地理原因被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上半城是以解放碑为中心的 CBD,下半城依傍两江,将上半城围成一个 C 型。由于巨大的垂直落差,上半城与下半城之间的距离,在二维地图上看似挺近的,实际上需要爬坡上坎,走很长的步道才能到达的。

一定要有一劳永逸的方式去克服这种不便。

于是上两张 80 年代的图吧。

为了克服这样的不便,重庆市政府确实费了很大的功夫去改造这座城市。

缆车、索道成了市民出行的必需品。

在这个时候,我想应该有“立体城市”的概念雏形了吧。

去年寒假回重庆又坐了一次索道,索道快要行至江上的时候,能清晰地感觉到缆车是擦着右侧的高楼驶过的。

截止今年寒假,重庆的轨道交通 1 号线、3 号线、6 号线也陆陆续续完工了。1、6 号线是地铁,2、3 号线是轻轨。

题主所说的“立体城市影响人际交往”的问题或许在这里能略窥一二?

首先,重庆主城区的立体交通已日趋完善。试想这么一个画面(抱歉没有找到图):在山与江的交界处,能清晰地看到三条“轨道”,它们依次是公路(或立交桥)、轻轨线以及两江的航道。

其次,我们拿轻轨 2 号线举个例子,在轻轨行至“李子坝站”的时候,你会发现轻轨驶入了一幢高楼,并在楼间停下来,你在下车时有两种选择:上一层楼到李子坝正街,或者下几层楼到沙滨路。

第三,我们拿轻轨 3 号线举个例子,从江北机场出发,驶过碧津、回兴几个居民区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能够看到楼房里的电视所播放的节目。

传统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区隔已经渐渐变得模糊,这就是“立体城市”所带来的变化吧。

当然,立体城市并不仅仅指“向上”的内容。重庆也是“向下”生长的典范。

2011 年重庆本土地理杂志《最重庆》推出一期《地下重庆》,大致内容是介绍改革开放前,整个重庆地区所修建的防空洞。有一部分内容让我记忆犹新,是一个人口述“白天在小龙坎,晚上从防空洞里就能走回大坪”,这段距离大致相当于地铁 3 站路的长度吧。

接着放一张图,轻轨 2 号线沿线曾家岩的防空洞。人防工程利用得真特么好。

现在在东部读书,视线的前方永远是平与直的,平原地区的生活少了许多味道。

想家了。

(盗一张高中英语老师的摄影作品)

Ethan Li

作为重庆人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影响重庆人的性格以及与人交往方式的因素很多方面,立体的地形当然决定了重庆人的生活习惯,影响了人际交流方式等,但我觉得海拔高度差并不是最直接的因素,最直接的是区域情结。看过之前的回答都在说高度上的立体感,其实理解重庆地域上的不规则分布更重要。

  • 还是要说明一下重庆的地势情况。

了解重庆的坡度变化,从朝天门广场步行到解放碑就可以。朝天门是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江水涨落差距很大,旱期站在广场望下看就像悬崖,山势凸显。从朝天门码头到广场以前有专门爬坡的交通工具——缆车——来解决这个坡度的不便。当然还有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码头棒棒。现在路修好了棒棒逐渐消失,在以前这么高的坡度,没有棒棒真的不行。

经过小什字往解放碑走,这一路上坡,你不知道到底上升了多高。“远”在重庆形容距离是不够的,至少还要加一个“陡”在到达解放碑之前先绕去临江门看看下边的滨江路,这时候你才会恍然大悟,从朝天门到解放碑原来上升了这么高。

解放碑所建位置是渝中半岛地理上的最高点。但是现在你环顾四周,会发现你周围都是高楼,而纪念碑反成了最低点。这时候你可以感受一下重庆的立体建筑森林。重庆建高楼多是因为土地利用率的考虑,当然还有一个好处是因为坡度而显得有层次,不容易相互遮挡。重庆建筑通常会根据地势并利用地势来建,有些住宅楼你可以把车停在你家 12 楼的门口,想想是非常方便的。。。一个商场好几个出口在不同楼层太常见了,很容易换个口出来就不知道在那里了。不知不觉就上了或下了好几层楼。

再说说交通和道路。说重庆交通需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桥和隧道、过江索道和爬坡缆车(超长电梯)、轻轨、立交、滨江路和盘山公路还有坡道。重庆交通要去理解它线条的曲和直。

在重庆直线交通几乎是因克服地势的结果。经常有报道亚洲第几大桥,第几长的隧道建成通车。其实第几大没有意义,因为重庆桥梁和隧道太多了。要看看隧道和大桥你可以尝试从观音桥打车到南坪,叫司机走黄花园大桥过隧道再走复线桥再上到南坪万达广场。这一路就可以看到典型的重庆桥梁和隧道。但你很可能被司机各种撒谎拒载,因为这一路实在很堵。重庆的特色交通——爬坡缆车和过江索道——也是因为克服地势而形成的直线交通工具。另外建议去乘坐皇冠大扶梯,并想象现在你不是在一个城市中,而是站在电梯上爬山,感觉很奇妙。对,在重庆你乘坐电梯很多时候不是为了上楼而是为了爬上坡。

在重庆城市中的路要顺山势,到处是复杂的曲线道路和上下坡。因为几乎没有方方正正、又平又长的道路,所以重庆人几乎不记路名,方位不说东南西北只说上下左右。重庆公交停站会让外地人很不适应(其实重庆人也不适应),站名通常是某一块区域的称呼或地标名称,比如 XX 小区 XX 医院或者 XX 厂。结果等你到了才发现其实 XX 小区还离得很远,XX 医院很不起眼,XX 厂都已经不存在了。但地名一直沿用下去,还必须去记住它们,否则你就不知道那些好吃的餐馆该怎么走了。因此重庆人要描述一个地方怎么走是很有特色的。编一个例子:

“先下这个坎坎,然后顺到大路一直往右走,过了洞子就往左拐,然后遇到几楷梯坎就上去,看到一个荷花池就到了。”

但是这几楷梯坎在哪里就说不清楚了。再问,最后就告诉你:“你过了洞子就问荷花池啷个走嘛,都晓得!”其实除非是居住在那附近,一般路人是不知道“著名的”荷花池在那里的。

一些朋友看了重庆立交高架的照片后会问,重庆立交有必要修这么夸张嘛?有,因为上立交和下立交的地方的海拔是不一样的。重庆的地势变化很有迷惑性,城市面貌发挥了很大迷惑的作用,你看不到高楼背后其实是一块高地。在重庆你真的很难发现这两个地方高度差了多少,一路上海拔变化了多少。就像之前说的,只有当你在洪崖洞的时候才会突然意识到解放碑比朝天门高了五层楼。

轻轨地铁大城市都有,但是必须要有特色才值得一说。重庆轨道交通还很少,但路况却很丰富:有过江路段,有沿江开的路段,有在高 6、7 层的楼中穿梭的路段,还有左或右斜着的路段,上下坡的路段... 被称为“过山车”一点不过分。第一次乘坐会觉得很好玩,而有些路段景色也确实很美。但是出站确实是个大问题。两个出口可能一个出来就是马路,一个要下 5 楼。一定要找对,否则绕路就远了,你会觉得两个路口出来完全不是同一个地方。

在重庆滨江路和盘山公路是两种相对优美的曲线,都是自驾好去处。滨江路很好稍微有点弧度,路上你能吹吹江上来的风,看看对面的景色,最关键是不堵车。山路也很惬意,但是仍然要小心,特别是夜晚上山的时候。一路上很安静你需要专心驾驶,随着上山海拔升高感受气候和空气的变化,会觉得清新和凉爽。在重庆你可以同时拥有沿江开和在山里开的两种感受。

最后说说上下坡。重庆几乎没有自行车的原因就是这个上下坡。所以重庆人干脆就走路。重庆人走路大都算很快的,下坡自然很爽,上坡走慢了一直翻不过去会很绝望。司机开车陡坡起步更是不再话下,坡上等红绿灯或者堵车太常见了,手刹必须拉得是一个优雅。坡道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前中学和小学每天都要爬一个的坡,走在坡上就觉得很有感觉。到了其他城市发现有坡也会觉得很亲切。

重庆的交通还是很复杂多变的,可以说是山地和河流引起的不利条件,也可以说是地理环境赐予的礼物。我觉得速度与激情最后一集应该再重庆拍的。各种路段各种路况啊,一个大长坡冲下去很爽有没有!在重庆乱开车死法可以有很多种。

  • 根据上面的地势情况来说重庆人的交往方式。

1. 重庆人指路的方式就是记忆中该怎么走就怎说,沿途能看到什么,在哪里该转弯,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重庆人说话很直不拐弯的一种表现。本来表达清楚就很难嘛,也没有路名这样的符号可以用。直接又朴实,重庆人说话一般是很好懂的。

2. 重庆人是靠地区名字和地标来定位的,这个习惯中隐藏了一种地区归属感。两个陌生人聊天:“你也住五里店啊!五里店哪点?”,“我住茶园。工行对面的坡坡上去。”,“哎呀,我家在灯饰城背面,好近哟。”在重庆,因为两个人住在同一区域会使得他们的距离感也被拉近。在重庆这些区域划分地标选择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有人聚集之后,城市和交通的规划才是推波助澜。重庆有这种区域情结是在大城市中独特的。假设两上海人发现都住莲花南路,再一问一个在徐汇区一个在闵行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两个重庆人都是沙坪坝区的,那就肯定都常去三峡广场,说不定经常去同一家餐馆,理发店,说不定还是一个高中的,有很多话题可聊。对于上海人来说地区代表你的房子值几个钱,而对于重庆人来说地区代表了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交集。当然上海也有很棒的地区特色和划分(比如酒吧去衡山路,买二手车盗版碟去虬江路等),但是重庆人明显热衷于这些地域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在重庆你不需要一直住在一个地方才能建立起这种感情,你搬了新家,也很快会被一个生活区域所接纳包容。这个区域甚至可以小到一个小区一栋楼。在重庆,楼上楼下约一起打麻将下棋钓鱼聚餐的情况常有。现在小区住宅邻里之间冷漠几乎都是大城市的常态,而重庆在这个问题上很不一样。

3. 重庆人的生活分区域,但整体生活习惯还是一致的。重庆人喜欢说上半城下半城。这个上下不是好坏之分而仅仅是地理之别。上下半城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特别重要的区别就是正宗餐馆的分布,仅仅为此重庆人不同生活区域之间有了很多交叉和碰撞。每个重庆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美食地图,我们喜欢从城市的一边杀到(跑到)另一边仅仅是为了去吃个正宗的料理再喝喝酒。这个奔去的过程有辛劳有期待,自然也吃得特别满足。经常大家随便一号召就可以去南山上吃泉水鸡或者去郊区甚至涪陵(重庆的市辖市)。

4. 说到重庆山势也必须要说重庆的立体农业和物产。重庆的农产品几乎没有对外输出的,也基本上是自己自足的。重庆菜市场很多品种都会加一个“本地”的头衔,以区分产地是外地还是周边农田。本地产品不一定就好,但肯定便宜,够满足口服。重庆还有大量的特有的食材,特别是各种鱼类,这些鱼类我也不知道如何用普通话来称呼它们,绝对的美味而且在其他地方就是吃不到。重庆地势带来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对重庆人的交往影响很大,比如上一条说的因为美食而产生的地区交叉。聚餐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活动,对重庆人尤为重要。最近流行一句话说“这么热的天气还能约出来的都是生死之交”,在重庆跑这么远就吃个鸡杂米线的绝对是好哥们姐们儿了。,重庆人喜欢互相买单,不喜欢斤斤计较。这种习惯我们是从初中开始有零花钱放学买冰棍的时候就有了。重庆人知道你付一次我付一次其实最后差不多,但是这种行为实际上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隔阂。(如果一直都让别人付账,别人就不和你玩就是了。)

重庆人豪爽、有江湖气在餐饮上还有很多体现。在重庆有一个说法叫“内部油碟”。本来是指由一些火锅店会给老顾客提供特制的调味碟。重庆一些老店知情人士是可以自豪地叫菜单上没有的服务的。这也显出一种客人与餐馆之间的感情。而这个词也引申到称呼死党,我们是“内部油碟”,意味着我们是一起分享的朋友。

另外一些很特别的食物,本身产量少,无法在市场上成为商品流通。但是对于重庆人来说这种稀奇的食品有重要的社交意义。一个重庆人在长寿水库搞到几斤翘壳(一种有牙齿的淡水鱼,超级好吃又营养)或者从柑橘所搞到几箱血橙(肉里有品红色的汁,所以叫血橙,超级好吃又营养)肯定第一个考虑的是要怎么分给亲朋好友。在重庆能搞到奇货的不一定是有钱人,而是你要有一些朋友关系,朋友介绍给你在哪里买是一种情谊;而分发的时候也完全是出于朋友的感情帐。这个过程几乎不会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对于重庆人来说还有一本感情帐。如果你在重庆待几天,可能遇不到时机,如果待上一年以上还没有从朋友那里得到些稀奇的食物,只能说明你还不是“内部油碟”。

5. 最后,对我来说,通过重庆立体空间的特别并不能总结出什么重庆人性格上的特点来。重庆的立体带给了这个城市的丰富,这种参差多态中没有特别出彩的也没有特别坏的,可以说现代重庆精神就是这种平等的丰富。可能我是因为不识重庆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了。当然地势是一个最大的前提背景,导致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重庆人就是被立体城市的各个区域所划分再融合,产生了很仗义很直率很可爱等性格。如果脱掉重庆城市的风貌,其实就是一座座连绵不断的群山。而重庆人的一生就是在爬山,上坡下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来你的城市 · 在重庆住几天,就能理解什么是「立体城市」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