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乐」会「摧残民族的根基」吗?这个理论有点可疑

知乎日报 方可成 439℃ 评论

「奶头乐」会「摧残民族的根基」吗?这个理论有点可疑

图片:《雪国列车》

为什么「奶头乐」是一个不值得重视的「理论」

方可成,宾大博士生,前《南方周末》记者,政见CNPolitics发起人

最近几个月,我在中文互联网上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个词:tittytainment,通常被翻译成“奶头乐”,或“奶嘴乐”。

据说,这一重要“理论”出自美国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之口,大意是,20%的精英给 80%的大众提供大量娱乐和游戏,就好像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不少评论作者煞有介事地引用这一“理论”,论证网游、抖音、综艺、偶像的危害性。

然而,只要多做一些研究就会发现,这个看上去有趣又令人“恍然大悟”、“细思恐极”的所谓“理论”,其实漏洞百出、非常可疑,对现实中的娱乐产业更是缺乏解释力。

可疑的出处:“奶头乐”真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

在中文世界介绍“奶头乐理论”的文章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应该是吴晓波于 2017 年 6 月撰写的。

吴晓波文章截图

吴晓波称: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 500 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这个世界上,将有 20%的人占有 80%的资源,而 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 100 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 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当然,熟悉吴晓波老师文章的人知道,他说的这些肯定不是一手信息。但是他又不喜欢告诉大家自己写的这些东西出处是哪里。无奈之下,我只能自己去搜索了。

我的搜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谷歌搜索工具里面的“指定时间段”搜索功能。我不断调整搜索时间段,最终发现,在中文世界中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奶头乐”的叙述出自作者俞力工。


顺便说一句,想了解更多搜索技巧,请看我的这个视频:

bilibili.com/video/av29

15 年前的文章

从文中可以看到,俞力工对信息出处的说法非常模糊,只说“笔者忆及”。到底是他自己亲自参加了这个大会,听到了布热津斯基这么说,还是他印象中听别人说过这件事?我们无从得知。

看来在中文世界中找不到更多的线索。于是我试图在英文世界里寻找出处。然而,根据我的搜索,没有任何一家具备公信力的英文媒体、机构网站、学术期刊提到过布热津斯基的这一“理论”。我们更是无法找到布热津斯基本人对这一“理论”的任何表态。

在谷歌搜索 tittytainment 这个词,出来的结果大多是中文或德文的。原来,最早介绍这一“理论”的,是两名德国记者汉斯 - 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据说,当时他们得以参加在美国旧金山的费尔蒙特酒店举行的这场会议。会后,他们将见闻写在了《全球化陷阱(Die Globalisierungsfalle: Der Angriff auf Demokratie und Wohlstand)》一书中。

据说,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就来自这本书。我手头没有这本书,一时难以确证。但即便这本书中确实有此记录,它也仅仅是一例孤证。

根据我搜索到的资料:这场于 1995 年 9 月底举行的会议,名为“The State of the World Forum”,此后每年都举行一次。会议官方网站介绍中确实提到,布热津斯基是此前会议的参加者。但介绍中还提到:会议和全球多家媒体达成了合作。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只有两个德国记者才能参加的闭门会议。

来自 CNN 的一条新闻甚至显示:1995 年的会议上一场发生在国际领导人之间的对谈,是由 CNN 主持人主持的,而且在 CNN 直播。

如果这是一场全球主流媒体公开报道的会议,为什么只有德国的两个记者记录下了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或许只有一个可能:在公开会议之外,有一场闭门小会,精英们在闭门小会上吐露了真迹。可是,为什么这场闭门小会偏偏邀请了两名德国记者参加?

疑点太多,可信的证据太少。这也是为什么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上找不到“tittytainment”的词条——因为维基百科的编辑们讨论之后认为,实在是没有可靠的出处。讨论的记录在:

en.wikipedia.org/wiki/W

(维基百科的其他语言版本中可以找到这个词条,因为各个语言版本的编辑严谨程度不一,英文版本一般来说是最为严谨的。)

令人感慨的是,布热津斯基是 20 世纪极为重要的外交战略家,他预见了苏联的崩溃,他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可是在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上,他的“代表理论”却成了一个来源可疑的“奶头乐理论”,真是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无根据的阴谋论:娱乐业真的是控制大众的奶嘴吗?

为什么一个疑点重重的所谓“理论”,能够在中文互联网上获得广泛的传播?因为它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似乎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戳穿了这个世界上被掩盖的真相,令人恍然大悟。

这种特别的魅力,简短点说,其实就是阴谋论。

阴谋论的常见论调是: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有“幕后黑手”在操纵,都是某种更巨大的力量在下的“一盘大棋”。

在“奶头乐理论”中,全球 20%的精英就是那只“幕后黑手”,他们操纵的目的是要麻痹 80%的大众,下棋的方式就是生产游戏和娱乐。

这一阴谋论经过本土化之后,又被民族主义网站添油加醋,将之描绘为美国人针对中国人的阴谋。

原来,布热津斯基老人家处心积虑提出“奶头乐战略”,是为了“摧残中华民族的根基”!

阴谋论的荒谬之处在于:它看似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却没有事实依据。前面说到,所谓“奶头乐理论”的出处疑点重重。更何况,在这套理论中,生产游戏和娱乐的商家,是政客的紧密搭档,他们生产游戏和娱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维持统治。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马化腾和丁磊做网游,张一鸣搞抖音,原来都是为了消解大众的不满情绪,为了维护现存秩序?

他们真的只是想赚钱啊。

如果娱乐业真的是被故意生产出来的“奶嘴”,为何又不断有“限娱令”的出台?

所谓“奶头乐理论”,完全经不起推敲。

简单的“理论”无力解释复杂的游戏和娱乐

可能有人会说:我认同“奶头乐理论”,不是认同它的阴谋论元素,而是觉得它很好地指出了游戏和娱乐对人的危害。

也就是说,可能很多人不会认为马化腾是什么大阴谋家,但他们确实相信:马化腾和张一鸣们制造的“奶头乐”,让人沉迷,让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这也是对游戏和娱乐的简单化理解,乃至误解。

游戏和娱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从人类社会起源时就存在,它们是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发挥着愉悦身心、连接社群等多方面的作用。

当游戏和娱乐成为巨大的产业之后,它们一方面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批评。的确,为了赚得更多的钱,游戏和娱乐产业是希望大家花更多时间在上面的。这就需要舆论的压力、行业的自律、公共政策的监管。

我支持对游戏和娱乐产业保持警惕,我也曾经撰文讨论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恶果。但是,游戏和娱乐对个体及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远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传播学中对游戏影响的研究已经几十年,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既有负面,又有正面,还有更多的中间地带。“Game Studies”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专业学术期刊和会议。

我们从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例子。比如,任天堂的游戏,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脱离肉身的限制、畅游梦想世界,还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分享了大量的欢乐,它半年前推出的 Labo 更是成为激发创造力的神器,很少有人会批评任天堂是“奶头乐”。再比如,很多教育者都在设计和探索,如何将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

娱乐业也是一样。学界早已不将娱乐业简单作为轻视、批判的对象,而是仔细研究其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娱乐产业既可能令人沉迷、丧失自我,也有可能激励和抚慰人心、帮助人们结交朋友;既可能令人放弃思考,也可能激发创造性、鼓励表达和公共参与。如果希望了解更多,推荐阅读张玮玉老师的《粉丝公众》一书,这里可以免费下载:

cnpolitics/fandom-publics

简单化的结论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要想获得真知,就不能浮于表面,用大而化之的语言来做判断:“它是好的!它是坏的!”而是需要沉下去,看到事情的复杂性:“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的哪一部分会对哪些人产生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在什么情况下是好的,什么情况下是坏的?如果要减少坏的影响,我们可以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

我赞同吴晓波那篇文章结尾的两段话: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资讯的收集越发方便、快捷,一切知识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让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那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将渐渐消失。”
“让嘴巴不被布热津斯基的‘奶嘴’塞进,让时间不被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塞满,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就让我们从质疑“奶头乐理论”开始吧。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奶头乐」会「摧残民族的根基」吗?这个理论有点可疑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