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是不是从来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当一个「自然友好型」旅游者?

知乎日报 王蛐蛐 227℃ 评论

仔细想想,是不是从来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当一个「自然友好型」旅游者?

图片:《狮子王》

自然友好型旅游的准则

王蛐蛐,属于8%的一小撮

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都保存着一份对自然的渴望,但是如何去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长久以来都是一片空白。提起自然,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儿时的钓鱼摸虾,可能是面对电脑屏幕中的动物和美景的赞叹,也可能是对于飞到非洲,亲眼目睹狮子花豹的憧憬。然而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瑰丽的自然,甚至来到了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物种的地区或景点,也会与它们失之交臂。这简直是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要知道,中国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和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面积,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生物地理界,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北有驯鹿,南有大象的国度。在中国有近 700(693,2018 年)种哺乳动物,将近 1500(1468,2018 年)种鸟类,更是世界公认的鹛类、雉类、鸦雀、报春花、杜鹃花等类群的分布和分化中心,中国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位列世界第三,鸟类物种的多样性也排名世界前十。可以说,中国有着欣赏动植物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自然友好型旅游,或者说是自然导向型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基于它所观察的对象是动植物,是有生命的,甚至是背负着这个物种生存下去希望的所在,因此对于参与者的要求就自然而然更高一些。参与者必须需要牢记,永远把相关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放在第一位自然友好型旅游的参与者,对于所到之地,对于所要观赏的物种来说,都是外来者。我们欣赏的是物种之美,自然之美,并且我们希望后来的旅游者,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这样的美,能为这样的美所感动与折服。因此,与我们能否看到某个物种或行为相比,相关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无疑应当要放在首位。


不要投喂、用食物引诱任何动物

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大胆的动物,它们会对人充满了好奇心,甚至有大胆的个体会向人索取食物,在个别地区,这甚至成为了当地种群的行为习惯。但是,这种行为对于野生动物是有害的。首先,因为人类所喜好的食物通常多高盐高糖高脂肪,所谓“我之甘饴,你之毒药”,我们爱吃的食物,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却恰恰可能有害健康。其次,人类的投喂会导致野生动物行为的改变,可能使其变得更为大胆,或是更富有攻击性。1980-1989 这十年间,在四川峨眉山竟有 8 人因与当地被投喂藏酋猴的不良互动而导致身亡。而当人类游客离开后,这些变得胆大个体可能更容易遭受天敌捕食。最后,必须清醒意识到,在野外环境中,不只有对动物友好的游客存在,也可能存在着盗猎者,亲近人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被盗猎。

禁止投喂野生鸟类的警告牌,违者会被处以高额的罚款 图片来自果壳网

不要追逐动物

很多动物是敏感而神经质的,为了看清而追逐容易引起它们的高度紧张,甚至应激,严重损害它们的健康。特别是在观鸟的过程中,为了看清而使用石块投掷驱赶等行为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无耻行径。在迁徙季节,很多鸟类经过了长途迁徙,体力消耗极大,急需休息。此时追逐鸟类很容易造成它们的伤亡。

遇到动物筑巢、育幼等繁殖行为,请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观赏时间

动物繁殖育幼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为敏感的时候。如果没有花费数周或数月和动物建立起信任关系的话(对于游客来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过于近距离、长时间的观察,往往会导致动物父母们的高度紧张,减少育幼时间,减少喂食次数,搬离原巢址,甚至放弃育幼或者吃掉幼崽。一些捕食者,例如鸦科动物,蛇等,也会跟随观察者找到幼崽、雏鸟并加以捕食。

此外,育雏期间,动物的攻击性会大幅提高,近距离观察也会对观察者自身安全带来威胁。

慎用闪光灯

很多动物对于闪光灯非常敏感,很容易引起受惊。因此在野外观赏拍摄兽类、鸟类动物时,要谨慎使用闪光灯,如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建议不用闪光灯。拍摄昆虫、植物、真菌等时候,对闪光灯的限制则要小得多。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家用卡片数码相机和手机的闪光灯,不足以拍出一张精彩的照片。

不要采摘植物

在野外不要采摘花朵。花朵是植物产生后代,延续生存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高山植物来说,它们生存环境严酷,生长缓慢,许多种类一生就会开一次花。如果繁殖被破坏,非常影响种群的存续。而很多游客采花,只是为了一时好看,甚至不等当天旅游结束,看到花朵开始失水就会将其抛弃。也不要在野外采摘标本,以非科研目的采集的标本,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如果喜爱制作标本和压花,可以用园艺品种来制作。

在野外遇到不认识的物种,一定不要采摘、尝试食用。野外充满了大量的有毒植物和真菌,不要因为一时好奇而损害自己的健康。

减少废弃物,禁止野外抛弃垃圾

人们旅行、生活,必然会产生废弃物。但是很多生物热点地区废弃物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野外时,所产生的废弃物均要带回驻地丢弃,特别是塑料制品,野外的塑料制品,会覆盖地面,影响植物生长;容易套在动物的肢体上,造成伤害;容易被动物误食且无法消化,也难以排出,会将动物的肠胃填塞,造成肠梗阻或胃容量减少,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或死亡。而且塑料在自然界中降解异常缓慢,所造成的影响是长久的。绝对不可以抛弃在野外。

这只中华凤头燕鸥下喙上套了个塑料管,它可能因此捕食效率低下甚至无法捕食而死亡。中华凤头燕鸥是极危物种,全球数量可能不足 100 只。摄影:陈林

在抛弃有机废物的时候,也需要谨慎,例如我们随手抛弃的果核种子,可能会将一些物种不恰当的引入它们原本不存在的环境里。

用消费促进当地的环境保护

很多生物热点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长久以来,人们会把动物、植物当成肉食、草药。然而,开展保护,离不开所在地社区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否则,纵然外部力量投入再多,毁林、盗猎依旧会层出不穷。通过自然友好型旅游,需要让当地人了解到,动植物活着的时候能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将它们放在锅里,并在这样的旅游活动中得到真实的收益,改善生活。云南的德宏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盈江县的雪梨村通过开展观鸟旅游,人均年收入从不到 2000 元提高到 8000 多元,周边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当我们到访这样的地区,开展野生动植物欣赏时,要尽可能将消费留在当地,但是不要购买任何野生动植物制品,不要食用野味。

不要进入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不要擅自进入、穿越无人区和其他未开放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进入保护区核心区,保护区缓冲区也只能开展科研活动。所有的旅游活动,均只能在保护区试验区遵照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和规划开展。

无人区和野外未开放区域,风险很高,在没有详细计划,未得到相关部门批准之前,不可以进入。

保持原样

在观察鸟兽的时候,不要为了观察、拍摄方便就攀折、修剪植物,改变周围植被环境。在观察小型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其他蠕虫、海滨动物、真菌或黏菌的时候,有时需要翻动地面的石块或落叶,请在观察后将石块落叶等恢复原样。对于一些小型物种来说,掀开一块石头就可能改变它们的生存环境。

潮池中的疣荔枝螺,观察完后要把它们放回水中

无论是观鸟、观兽还是观花,都是一项户外活动,因此也有一些户外活动的注意事项需要了解,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迷路

在正规旅游区,沿着旅游道路走,迷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到了山野之中,则要加倍谨慎,注意时时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要过于迷信 GPS,在热带丛林或沟谷中,有时 GPS 会找不到足够的卫星而难以定位,有时卫星能够找到,但是 GPS 的误差,导致无法发现丛林中的小路。雇请一个当地的向导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发现自己迷路时,原路返回是最佳策略。

出门之时,需要依据当天的计划和天气,以及个人身体特质,携带足够的饮用水。野外缺水是户外活动的一大风险,甚至极为危险,不要认为可以参考“野外生存手册”等书籍的描述就能在野外得到足够的洁净的饮水。如果没有净水装置,最好不要饮用野外溪流中的水。

蛇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一个类群。但是总是有人害怕与蛇相遇。其实蛇也是怕人的,绝大部分的蛇在发现人类后会选择躲避逃离。因此,当遇到蛇的时候,如果怕蛇,请将其驱赶而不是打死。可以选择用树枝、竹竿等边走边敲,起到“打草惊蛇”的效果。此外,当需要用手拨开树枝、竹枝,或者翻动杂物,石头的时候,需要留意附近是否有蛇栖息。

如果万一被蛇咬伤,首先要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毒蛇咬伤为通常两个明显的毒牙牙印,而无毒蛇为一排牙印。需要注意的是,常见毒蛇中,银环蛇咬伤伤口并不明显,也没有严重局部反应,常常被忽视,但是银环蛇毒性较大,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能辨识种类,拍下照片,或者记住尽可能多的特征,对后续治疗是很有帮助的,必要时可以将咬人的蛇打死带去医院。传统观点认为蛇咬伤后应立即用皮带绳子等捆扎近心端,并每半小时放松一次,避免肢体缺血而坏死。但是目前有观点认为这样做会使局部毒液浓度过高。此外还要用干净的水清洗伤口,并立刻前往医院就医。

蚊虫、硬蜱和旱蚂蟥

蚊虫、硬蜱和旱蚂蟥是野外旅行中经常遇到的困扰,除了吸血、使人厌烦之外,也会传播多种疾病,因此需要引起注意,可以采用含有趋避剂的产品。被硬蜱叮咬后,还要注意拔出时不要挤压硬蜱腹部,不要将口器断在体内。在高湿度地区,旱蚂蟥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蚂蟥袜可以减轻蚂蟥带来的困扰。

兽夹、套子和电网

在正规的旅游区,这些是可以忽视的,但是在其他地区,甚至是在保护区内,由于盗猎活动的广泛存在,这些都要引起重视——兽夹可以轻松打穿普通的旅游鞋,甚至打断脚骨,而盗猎者所设电网电死人的恶性事件,几乎年年发生。解决办法一是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居民作为向导,二是必须多观察,保持谨慎和警惕。如果发现存在兽夹、套子、电网等盗猎设备,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警。

遇到盗猎的电网可以说是野外最恐怖的事情,没有之一。网上随便一搜,致人死亡的案例比比皆是

自然友好型旅游,需要什么?

好奇心

观察自然,并不需要不近视的视力,而是需要充沛的好奇心。去野外观察其他生物,对于我们来说,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算是之前看过很多资料,在实地观察中,往往也能看到很多新奇的行为,或是从没见过的物种。有时候,我们蹲下来,或是抬起头,变换一个角度,就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角度,发现平时被忽略的生物。保持一份好奇心,有助于我们发现它们,关注它们,欣赏它们。好奇心,也是我们走向野外的动力之一。

平常心

观赏野生动植物和观赏古建、观看演出等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动物是会活动的,很可能观察者做了很详尽的准备工作,到了目的地也无法看到所想要欣赏的物种,对于植物,虽然它们基本是固定不动的,但是盗采盗伐、被动物采食、因为气候原因导致的花期提前或延后等,都会使观赏者无法欣赏到最好的状态。因此,自然友好型旅游的参与者需要保持一份平常心,了解并接受各种变化。有时一段旅程会因为种种原因错过特定的目标,但在不经意间会取得其他的收获。

相机

相机不是必须的物品,但是相机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所见的物种和行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也能用于欣赏、分享、辨识或是帮助科学研究,特别是视频,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相机和镜头的选择因观察对象不同而不同。拍摄鸟类兽类往往需要长焦镜头,拍摄植物、昆虫等需要广角或微距镜头,如果拍摄海滨动植物或水下物种,可能还需要防水相机或相机防水罩。目前很多的手机拍摄质量也可以令人满意,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就算是注明防水的手机,也不要尝试将其浸入海水中拍摄。(除非明确说明可以防海水)

望远镜

望远镜是观察鸟类和兽类的必备物品。选择望远镜时,要考虑到重量问题,过重的望远镜会成为旅途中的负担,也不能很好的持握和观察,以 8*42,10*42,8*20,8*25 等规格为好,注意不要选择红色镀膜的望远镜。

图鉴

图鉴能帮助我们识别在野外遇到的生物。图鉴的种类有很多,有绘画型的,有照片型的,各有利弊。自然友好型旅游的参与者可以利用图鉴预先了解熟悉所去之处有何物种,它们的生境习性如何,这能帮助在野外迅速的找到并认出它们。也有的图鉴设计时就考虑到野外使用的问题,重量开本都比较合适,这样的图鉴就可以放在背包之中。鸟类、昆虫的某些类群,比如蝴蝶、植物的图鉴最容易获得,兽类、两栖爬行动物的图鉴也在不断增多,鱼类、软体动物、蜘蛛、蘑菇等类群的适合大众的参考书还比较少,更有一些在野外也相对容易见到的类群,目前仍是完全的空白。

画笔和记事本

“手账”是一种有趣的记录方式,可以记录下行程中的点滴趣事和精彩瞬间,也能帮助回忆和鉴定物种。记录“手账”,可以采用纸笔绘画的形式,或是用 PAD 进行记录。如果不想采用绘画的方式,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观察到生物的特征、要点或是旅行感悟。


本文感谢 余天一审校植物部分,齐硕审校蛇类部分,猫盟老蒋审校户外部分,特别感谢朱磊博士审校了全文。

本文已授权 中国国家地理 BOOK 微信公众号使用。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仔细想想,是不是从来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当一个「自然友好型」旅游者?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