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化音的使用,就算是北京本地人也经常「出错」

知乎日报 徐博闻 212℃ 评论

对于儿化音的使用,就算是北京本地人也经常「出错」

图片:Mal B / CC BY-ND

北京话的儿化音是完全无规律的吗?

徐博闻,《北京风物志》系列,在专栏连载。

-

一、儿化音和儿化词

对于外地人(没有任何贬义)来说,想说好一口北京话,是很困难,也没有必要的。其实,对于儿化音的使用,就算是本地人也经常「出错」,但这个错多了,也就变成了对的用法。

比如「拉洋片」这个词,就是不该加儿化音的,最后一个字读 piān 就结束了,没有「拉洋片儿」这个说法。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会念成「拉洋片儿」,这其实是不对的。

要说儿化音的规律,就必须先介绍一个概念,就是「儿化词」。其实,北京话、普通话以及各地方言的儿化规律,都归于这个「儿化词」。不是句子、语法有规律,而是词汇有规律。

如果要进行归类,大概可以分成三种,「必读儿化词」、「可读儿化词」和「必不读儿化词」。这里,就简单针对「必读儿化词」做做介绍。不过,靠一篇文章,练就北京话,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多和北京人说话,才能掌握精髓。


看了这篇文章,也只能帮您更好地听懂北京话,但要是说顺口,怕是爱莫能助。


二、儿化词的可寻规律有限

儿化词的规律不是没有,只是非常有限。那些词应该儿化,哪些词不该儿化,只有少数情况下有规律可寻,大部分只能按口语习惯确定。就比如「条」这个量词,我们说「一条儿烟」,却不说「一条烟」。我们说「一条领带」,却不说「一条儿领带」。这种细微的差异,很难用什么简单的规律来概括。

关于具体的词,该不该儿化,儿化和不儿化有什么差别,可以查看这一本《北京话儿化词典》。估计已经比较难买到,所以我上传了一份电子版在百度云空间里,各位可以点击下载,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指出。下载链接:北京话儿化词典.pdf

虽然具体到单一的词汇要不要儿化,比较难以归纳,但是有些例子倒是可以采用。总结一下前人的观点,我觉得从「儿化后的作用」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比较容易理解。而我也认为,对儿化词的归纳,应该是偏向应用的,而不应是过于理论的。


三、从儿化的作用归纳儿化词的用法

  • 区别词义

一个词儿化与否,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试举几例如下:

「宝贝」和「宝贝儿」是典型的一例,我们说「宝贝(轻声)」的时候,一般是指代某种珍贵的物品。比如,「老王家的宝贝可多了,都是清朝官窑的尖儿货」,这话是说老王的收藏品质量高,数量足。不过,要说「宝贝儿」,意思就大相径庭,多用来指示亲近的人,一般用于晚辈或者情人。比如,「老王家的宝贝儿今年找着工作了,据说还是从知乎上介绍的」,这话是说老王的孩子找着了工作,指的是人。这两个词,要是弄错了,就会出笑话。「老王家的宝贝儿可多了,都是清朝官窑的尖儿货」,这话说的就外行了,咋不都是八大胡同的名角儿呢?

「汆」和「汆儿」是另一例,我们说「汆 cuān」的时候,指的是一种烹调的技术,就是把少量的水快速煮沸,煮熟食材。比如,「今天老王家吃汆丸子,可香了」,这话里的「汆」就是不加儿化音的,指的是这种烹调方法做出的菜。不过,要说「汆儿」,就是两个意思,它是用来指代吃面条时候用来拌面的卤汁,还一定得是浇上去的那种。比如,「今天多做点汆儿,老王晚上要来蹭饭」,这话说的就是要多准备卤汁,晚上来吃饭的多一位。弄错了可不行,「今天老王家吃汆儿丸子,可香了」,这话说的就让人听着别扭。

类似的例子还有「灯笼」和「灯笼儿」、「出溜」和「出溜儿」、「嘟噜」和「嘟噜儿」、「跟前」和「跟前儿」等等,都会在儿化之后改变词义,这个用法,是最难掌握的一种。

  • 改变词性

通过儿化,可以改变一些词原本的词性,普遍出现的是通过儿化将原有的词变成名词或量词。

当然别的也不是没有,比如变成代词的「这儿」、「那儿」,变成动词的「玩儿」、「圈儿(打人的意思)」,但都比较少见。

试举几例如下:

动词 → 名词:
托 → 托儿 | 乐 → 乐儿 | 约会 → 约会儿
形容词 → 名词:
亮 → 亮儿 | 空 → 空儿 | 好 → 好儿

动词 → 量词:
下 → 下儿 | 摊 → 摊儿 | 拨 → 拨儿
名词 → 量词:
门 → 门儿 | 桌 → 桌儿 | 道 → 道儿

改变词性的说法,里面门道儿也很多。理解了这个,虽然未必就能说好北京话,但一定更能听懂北京人说话。

  • 夹带感情色彩

北京有句形容人的话,叫「听不懂好赖话儿」,这就是因为北京话里可能随便一个小小的儿化音,就代表了说话人的态度。在「可儿可不儿」的时候,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色彩。这里面类型颇多,我们分开来看。

1.表示细小、喜爱等正面语义色彩的儿化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前面加了「小」字之后,如果是表示正面语义,后面普遍要加儿化音来加强语气。

命 → 小命儿 | 灯笼 → 小灯笼儿 | 剪子 → 小剪子儿 | 镜子 → 小镜子儿 |
鸽子 → 小鸽子儿 | 院子 → 小院子儿 | 桌子 → 小桌子儿 | 丁点 → 丁点儿 |

此外,如果词带有偏好色彩,来形容喜爱的东西的时候,也常常要儿化。

王府井 → 王府井儿 | 发小 → 发小儿 | 家雀 → 家雀儿 | 心肝 → 心肝儿|
媳妇 → 媳妇儿 | 大妞 → 大妞儿 | 宝贝 → 宝贝儿 | 胡同 → 胡同儿 |

2.带有轻蔑、厌恶色彩的儿化

除了好词儿,坏词儿也可以儿化,里面一般夹带着轻蔑的语气,总而言之,还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当然,也可以是嘲讽。

光棍 → 光棍儿 | 小偷 → 小偷儿 | 傻冒 → 傻冒儿 | 白丁 → 白丁儿 |
败家子 → 败家子儿 | 混球 → 混球儿 | 乡巴佬 → 乡巴佬儿 | 混混 →混混儿 |

另外,有些城门的读法,也是来源于轻蔑的色彩。北京南城过去比较荒凉,城门又矮又低,所以出现了「江苏门儿」、「砂窝门儿」、「东西便门儿」、「大红门儿」这样的说法,在北京城门里必须加儿化的,也就是以上这几个。其他的门,通常不加儿化。除此之外,还有「打磨厂儿」、「厂甸儿」、「鲜鱼口儿」、「菜市口儿」这类平民世俗或是倒霉晦气的地方,也要加儿化。为啥咱不说「午门儿」、「紫禁城儿」,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晦气的地方,晦气的事儿一般也可以儿化,比如说「死」这件事,北京话里就有这几种说法:

玩儿完了 | 蹬腿儿了 | 翻白眼儿了 | 背过气儿了 | 脚呲凉船儿了 |
膈儿了 | 嗝儿屁了 | 嗝儿屁着凉了 | 嗝屁着凉大海棠了 | 嗝屁着凉大海棠,脚不丫子沾白糖(好吧这个不是,只是为了完善「嗝儿屁」系列)|


3.说俏皮话的时候,为了押韵的儿化

北京老话里面俏皮话多,有些时候本来不该加儿化的,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加上,是为了押韵。除此之外,有的时候小贩叫卖的时候,也可以加儿化。最后,周杰伦也可以随便加儿化。

跟我一起念: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呢儿?点灯儿说话儿,吹灯儿办事儿,明儿早晨梳小辫儿。

小玩意儿,独一份儿,小孩儿买来多有趣儿!不给买,撅着嘴儿,撒泼打滚儿不乐意儿,一对儿一对儿掉眼泪儿!

在我地盘儿这儿你就得听我的儿,把音乐收割儿用听觉找快乐儿。

综上所述,儿化的情景用法大致就是三类,其一是为了区别词义,其二是为了改变词性,其三是为了在说话的时候强化自己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四、总结

想用几千字总结北京话儿化的用法,一定是个挂一漏万的工作。如果真想学北京话,欢迎有条件的朋友来找我聊天,即便是网络上,我也可以用北京话跟您聊两句。

总的来说,听懂比会说更重要,关键是别妨碍交流。其实,在和外地朋友对话的时候,我也会尽量说标准普通话,但有的时候难免带出来一些老习惯,还希望多包涵。要是有机会观摩北京人的聚会,那才真正是「京片子」的舞台。其实在外面交流的对象,北京人少,每次我们都得纠正纠正彼此的语言习惯,不然真是没有机会说北京话了。

说好北京话,就要理解北京文化。我会在我的专栏「不又斋 - 知乎专栏」里,连载系列的短文《北京风物志》,用以介绍北京的风土人情,基本都会用老北京的口吻写就。现在已经完成三篇「北京的涮锅」、「北京的茶馆」和「北京的鼻烟(壶)」,欢迎对北京感兴趣的朋友关注交流。

谢知友@Chen Chen 邀请,感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微图摘 » 对于儿化音的使用,就算是北京本地人也经常「出错」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